编者按:内容来源:笔记侠兄弟号AI笔记侠(ID:AiNotesman),图片:Holly,责编:苏文炳
①虚拟货币必将大行其道,因为世界的某一部分急需去中心化运行,虚拟货币是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②区块链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改善,也是最有效方式之一,从一开始就把从业者、用户、投资人的关系三位一体化;
前些日,只要沾上“区块链概念”的个股,股价都在持续上升。然而,就在随后的几天,区块链板块的概念股却遭到全线重挫,十多只个股跌幅都在5%以上,变动之大,引发人们的质疑。
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当中,首次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列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并积极鼓励企业组织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因此,“区块链”这个词汇逐渐引起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
作为人类,我们从始至终在寻找那些能够降低彼此之间不确定性的方式,以便可以有效的进行交易。目前为止,最先真正在经济学里研究的是:如何将制度作为工具,来降低我们彼此之间的不确定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他认为制度(正式的规则,比如宪法;非正式的规则,比如贿赂)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制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我们还处于采集狩猎时代时,我们只可以在自己村落里做交易,所以交易在空间上受到了一些非正式的限制。跟着社会逐渐变得更复杂,交易的路线逐渐更加遥远。我们又建立了更多的正式机构,例如:银行、政府、公司等等。
随着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个人的掌控力不够的情况下,这些正式机构能让我们管理我们的交易。
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网上也建立了同样的正式机构:比如亚马逊、阿里巴巴。这些运作更快速的机构,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促进了我们的经济活动。
道格拉斯·诺斯生前预测(道格拉斯·诺斯于2015年辞世):制度是用来降低不确定性的工具,让我们大家可以在社会中建立联系,并交换各种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今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深远、更重大的演变: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易方式将改变。
因为,这是第一次不用通过政府、银行等正式机构,来降低不确定性,而是单独依靠技术就做到了这点。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它通过对等网络,存储使用者的资产登记和交易信息,总体来说,它是一个公开的记录系统,上面记录了谁拥有什么和谁交易过什么。
交易记录是通过密码被安全保护的,时间一过,交易记录会被封存在数据库里,然后数据块会进行加密连接并安全封存。
这就创建了一个不可改变且不会丢失的记录,其中包含了所有网络下的交易记录,这些记录在网络中的每台电脑上都进行了备份。
区块链不是一个应用程序,也不是一个企业,如何理解?我们用来类比。
我们在(一个用多种语言编写的网络百科全书,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上能看到每样知识和词条,是一直在变化和更新复合的面貌。我们也可以在上,实时跟踪这些变化,当然,我们也能创建我们自己的维基。因为它的核心是:知识数据的基础架构。
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着文字和图片,以及随时间更新的数据。而“区块链”则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架构,上面储存着各种各样的资产“履历”,包括资产的管理者、拥有者和地点等各种变动信息。
由于区块链是公开的记录系统,存储着该网络上的所有交易记录,而且它可以复制到网络中的每台电脑上,因此它非常的安全,几乎没办法被篡改。
区块链中的“区块”,就是数据包,我们大家可以想象成一个个封装好的包裹,这些包裹里放的全是记录数据的本子,这些数据能想象成会计记账本。
“区块链”就是由一个一个区块首尾相连形成的一条链条。下面这张图可以看成是区块链的两个区块。
会计使用复式记账本给个人、公司或者其他组织记账,一页一页地记录,形成一本完整的账本。但如果有人从中间撕掉一页,或者从一堆账本里烧掉一本,是能做到毫无痕迹的。
但如果换成电脑来记账,在每一页账本的开头就记录一个“页头”,包含了前面所有页的信息,包括页与页之间的顺序,即将前面所有页的信息通过一种加密算法,变成一句可记录的数据。
如果前面的页有任何修改,通过相同的加密算法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记一页,便将这一页排队插页链最后,每一页账本都延长链一节,并把自己排在最后。
这样形成的区块链,你要想伪造,你就必须将已经成形的前面的现有的链全部复制下来,并且比现在记账的计算机更快的计算能力,产生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简单理解为:没固定的中心化机构存在(比如政府、银行、支付宝等),所有的数据主体都将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
这是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节点,这些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而且彼此之间可以自由链接,从而形成新的单元。
所以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几率会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却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利用互联网,形成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但是,去中心化并不代表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所以在区块链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能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熊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化决策系统,也就是它自己替自己决策(中心化决策系统,通常意义上只有一个节点在决策)。而蜜蜂则是执行蜂群的基础协议,比如,它们会自动与旁边的蜜蜂保持一定的距离。
单个的熊相比单个的蜜蜂,智商要高无数倍。但是我们得知,熊窝很简陋,而成千上万的蜜蜂却可以构筑非常精妙的蜂巢。科学家们赞誉蜂巢是耗费最少资源、结构最优化、最符合蜜蜂集群社会应用的生存空间。
所以,蜜蜂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决策系统,每个蜜蜂当做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即每一个蜜蜂都是麦克斯韦妖。(一个理想的“麦克斯韦妖”能够理解为具有自我补偿机制的人工智能。)
基于去中心化的特征,即使区块链遭受了严重的黑客攻击,只要黑客控制的节点数不超过全球节点总数的一半,系统就依然能正常运行,数据也不会被篡改。
这是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因没有某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的管理,使得区块链系统中,即便某一个节点受到攻击或篡改,并不可能影响整个网络的健康运作。
因为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而且活动会受到全网的监督。同时,这些节点都各自有能力去用计算能力投票,这就保证得到承认的结果是过半数节点公认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蜂巢”和“熊窝”当做一个事实存在。如果想要改变“蜂巢”这个事实,就必须改变整个蜜蜂集团中半数以上的蜜蜂,仅攻击蜂群中的一个蜜蜂,总系统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
但是如果想要改变“熊窝”这个结果,只需要影响它中心化决策系统中那个决策的单个节点的“熊”即可。
区块链还是一种底层的开源技术(类似于谷歌的开源系统安卓),所有人都可以在区块链的基础上,实现各类扩展应用。
在区块链中,数据交换的双方可以是匿名的,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无需知道彼此的身份和个人隐私信息即可进行数据交换。
了解了区块链的概念和特征,那么区块链到底对我们的真实的生活有多重要,它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有必要延续刚刚的话题——关于怎么来降低“不确定性”。
① 不知道在和谁进行交易;② 交易过程不透明;③ 假如慢慢的出现问题,我们如何求助?
比如,我们在网上买二手手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在跟谁买。我们会评判:对方的信誉度如何?他们是否收到真是的好评?还是就没有关于对方的介绍?
评价、打分、标记,这些是我们用来拼凑出对方身份信息的一些证据,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一些信息非常零碎,而且具有造假的可能性。
而区块链可以创建一个基于全球开放的平台,存储任何来源的个人身份证明。换句话说,就是创建了一个由用户控制的、便携的身份证明。
这不只是原来简单的一个简介,它意味着你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需求,揭示不同的个人属性,以便进行交易和互动。
例如,基于区块链,想要证明你超过了21岁,只要揭示了相关的密码凭证,就可以证明这一些信息是真实存在的。
有了这种连接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便携式“身份证”,说明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任何类型的交易。
如果你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你如何判定,装在包裹里的手机和你买的手机是同一部?如何判断关于手机邮寄过程的整个记录?
除了手机,很多产品和数据需要我们明确的判断。比如药物、奢侈品,以及任何我们不想被掉包的数据或产品。
目前,很多公司是通过一个水平的供货链,来管理所有不同的供应商,以及参与产品制造的所有人。他们之间没有同一份数据库,也不会使用同一套基础数据架构,因此很难看到一个产品是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在所有的网络节点里,人们不需要相互信任,因为他们具备了监控和确认的能力。
如同,它是一个共享的知识数据库,即便它同时拥有很多不同的读者和作者,但是事实只有一个。
利用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创建类似的系统,形成一个分散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有着跟垄断一样的效果,但却不用创建中心管理机构。因此所有的公司、供应商、消费者,不需要相互信任,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相同的数据库。
对消费者而言,所购买的产品就有了更多的透明度。当一个现实世界的东西寄出时,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数字认证、标记在区块链上的变动,随着变化而添加记录值。
目前的做法是,我们在尚未确认所有合同、条件都符合并拿到手机前,可以把钱暂存到第三方机构。
有了区块链的技术,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机构来保证交易执行。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地得到担保抵押,而将很多人为干扰因素局限在外边。
区块链让我们大家可以在个体之间,通过写代码、建合约,在没有任何担保或者第三方公司介入的情况下,合约就能够完整的履行。
有了区块链的技术,理论上我们大家可以驾驭所有的不确定性,无需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中介的担保,就能够直接进行更快、更开放的合作和交易。
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才刚刚起步,它还并不能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所有难题。许多媒体称:区块链有望消除绝对贫穷、有望解决热带雨林问题等等,这显然“神化”了区块链技术。
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目前国内外的区块链技术都处于初创和研究阶段,尽管很多人都在积极讨论,但区块链到底如何落地应用仍是一个疑问。
就当前而言,比较受到关注和热议的区块链落地应用,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和智能资产。
说起数字货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特币。甚至有许多人将比特币的概念等同于区块链,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开发的数字货币中的一种,除了比特币,其他较为常见的数字货币还有:瑞波币,bitcoin、litecoin、dogecoin、dashcoin等。
2018年新年伊始,在比特币圈内就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自2017年12月7日,比特币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1189美元/个,随后的短短一个月内,便开始暴跌,2018年1月16日,比特币价格暴跌14.45%,报收12116美元/个;1月17日,比特币再次暴跌21.01%,最低跌至9250美元/个。
此前有传言:3个比特币就可以买一套房。如今比特币价格暴跌,让许多“持币自重”的人如坐针毡,自然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新闻热点。
比特币为何会受到追捧,它与区块链究竟是啥关系?为什么比特币交易又会遭到封杀?
2008年11月1日,一个神秘的人(或一个团体)中本聪,他抛出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几个月后,2009年1月3日,中本聪用个人电脑挖出了50个比特币,区块链技术也随之问世。
中本聪认为,现有的法定货币,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管。虽然有国家的信用背书,但仍然是一个中心化体系,某一种意义上,法币是不稳定的,能随意控制。
于是,中本聪就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货币概念:比特币,一种P2P(用户-用户的网络服务模式)形式的数字货币。
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要通过预设的程序来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会慢慢的慢。
与现实中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而是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
也不等同于虚拟货币。基于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使得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比特币的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
基于P2P网络中的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比特币使用这个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所有的环节安全性。
例如,规定了比特币的发行总量为2100万个,那么每隔一段时间,比特币系统就会在节点上产生一个随机代码,P2P网络中每个用户都可以寻找这段代码,谁先找到就拥有了该比特币。
这个过程就是传说中的“挖矿”。在“挖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显卡GPU(图形处理器,英语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缩写)运算来支持。
每个比特币的产生、交易都会同步到P2P节点中,这个同步操作是由P2P节点用户来完成的,相当于在自己的电脑里“记账”,在完成“记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比特币的奖励,记账的用户叫被称为“矿工”,而记账过程就叫“挖矿”。
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信任。虽然比特币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但基于P2P网络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数据存储,以至于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认为它有价值,所以它就有了价值,可以在信任它价值的人面前流通、交换。
从2017年中旬开始,央行便连续发文,全面禁止比特币在国内进行交易,并全面封禁了比特币“矿场”。除了中国以外,包括韩国、俄罗斯、欧盟、英国、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禁止比特币的交易和“生产”。
数据显示,2010年4月,一枚比特币可以兑换3美分,折合人民币不到2毛钱。2017年3月3日,比特币兑美元价格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一枚比特币交易价格高达1290.79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000元。至2017年12月7日,比特币又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加以价格高达21189美元。
在许多违法犯罪活动中,比特币正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大行其道。比如:走私、贩毒、军火、色情、暗杀等。比特币慢慢的变成为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潜藏着严重的社会风险。
目前各类数字货币,在我国并无合法设立的依据,早在2013年,中国央行就指明,比特币为“网络虚拟商品”,不是法定货币。
而此前国内98%的比特币交易,都是通过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进行的,但这些交易买卖平台风险重重。
一种情况是携款潜逃:例如2013年,国内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GBL,以遭黑客攻击为由突然跑路,用户损失2000多万元。
另一种情况是风控不到位:例如2016年,香港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Bitfinex约7200万美元的比特币遭窃,最终的损失却要由用户平摊。
智能合约被普遍称为是“区块链2.0”的代表产物,但是实际上,智能合约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几乎与互联网同时出现。
智能合约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自动化执行的交易。由交易双方事先约定好规则后,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交易,无法被更改或影响。
甲、乙二人打赌明天是否下雨:如果下雨,甲方赢;如果不下雨,乙方赢。然后甲乙二人将钱放进了一个智能合约控制的账户里。第二天结果出来以后,智能合约就能够准确的通过指令,自动判断输赢,并进行转账。
整个交易的过程无法被任何人干预,是一个高效、透明的执行过程,完全不需要律师、法官、公正等第三方的介入。
虽然智能合约是一个自动执行的程序,但必须在满足事先约定的条件后才能触发执行。所以它更像是一个系统的参与者。
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绝对可信的人,负责临时保管相关资产,并且严格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规则执行操作。
智能合约系统的核心在于:让一组复杂的、带有触发条件的数字化承诺能够按照参与者的意志,正确执行。
目前,主要的智能合约系统有两个:以太坊(Ethereum)和Symbiont。
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就像安卓一样,提供了很丰富的API和接口,让许多人在上面能快速开发出各种区块链应用。如果将开发应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则提供了墙面、屋顶、地板等模块,用户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起来。
以太坊主要是使用Solidity来编写智能合约,并在微软云服务上提供了智能合约工具箱,运行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系统功能多样和执行能力强,所以成为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首选,纳斯达克、摩根大通、VISA和高盛等多家金融机构均在使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系统。
Symbiont智能合约平台则拥有独立的安全代码库,与以太坊相反,Symbiont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
智能资产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可交易的所有资产类型,通过区块链来控制所有权,并通过合约约定,来符合现行的法律。
区块链能够适用于任何资产的注册、交易,包括房产、汽车等有形资产,也包括股票、储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智能资产的核心是控制所有权,对于在区块链上注册的数字资产,可以通过私钥来随时使用。
一个合规的智能资产的典型案例:当一个人偿还全部购车贷款后,就可以自动将汽车从财务公司名下转让到个人名下(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多个智能合约的共同执行)。
智能资产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交易是个全新的概念,用代码来控制资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便利性,而且降低了交易的纠纷率。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资产,有机会构建一个无须信任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系统,将极大的简化资产管理,大幅度提高效率。
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Don Tapscott称:“未来几十年,带来非常大影响的科技,不是社会化媒体,不是大数据,也不是机器人科学,甚至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区块链。”
他认为:区块链将是下一代互联网,可以给每一次贸易、每一个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
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认为:“区块链是人类历史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力可能要大于前三次工业革命。”
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发送电子邮件或者一封文件时,实际上发送的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副本。但是如果将发送的文件换成资产,比如钱、股票、债券以及知识产权、音乐、艺术等。
所以,为了转移资产,我们目前完全依赖于大型的中介机构,比如银行、支付宝等,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经济中的信用体系。
这些中介机构承办了各式各样的商业贸易的一切流程,比如对人们的身份验证、记录清楚、设定、保存等等。这就凸显了一个问题:
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则能轻松实现去中心化分散式的大规模信用机制。这样一来,消除中心机构“超级信用”的同时,保障了信用机制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孤岛状态,实现了信息互联,让信息传递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而区块链则能轻松实现价值的互联。
大量的、全球性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在数千台电脑上运转,使每个人都具有访问权。而且任何可以数字化的资产都可以包含在区块链内,比如土地登记、生物多样性数据、供应链信息以及投票情况等等,都能够直接进行存储、移动、交易、交换和管理,全部不用经过强大的中间商。
通过区块链,将一座座不同的价值孤岛连接起来,消除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很多的重复的验证和操作,例如重复的对账、结算、清算等等,从而大幅度提升操作效率,降低价值的交换成本。
这就如同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一样,打破了价值的孤岛,让价值传播的成本无限接近于零。
36氪 今日值得看,为你盘点每天所有读者「最喜欢」的、「值得看」的文章。今日热点文章【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文艺范的豆瓣即将迎来它的13岁生日,而如今的豆瓣处于何种状态呢?怎么样找到大规模的盈利方式,正是豆瓣目前最大的困境。共享经济这么火,为什么“人的共享”始终没大爆发?月收入过万了吗?假如没有,这个小程序我不建议你打开~
简单来说,“头条云”就是一个SaaS版的今日头条。相比于“头条云”,Max在触达全网优质信息的同时不断学习,并且增加了融合推荐和人机协同能力
编者按:内容来源:笔记侠兄弟号AI笔记侠(ID:AiNotesman),图片:Holly,责编:苏文炳
①虚拟货币必将大行其道,因为世界的某一部分急需去中心化运行,虚拟货币是最有效的组织方式;
②区块链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改善,也是最有效方式之一,从一开始就把从业者、用户、投资人的关系三位一体化;
前些日,只要沾上“区块链概念”的个股,股价都在持续上升。然而,就在随后的几天,区块链板块的概念股却遭到全线重挫,十多只个股跌幅都在5%以上,变动之大,引发人们的质疑。
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当中,首次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列为了“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并积极鼓励企业组织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因此,“区块链”这个词汇逐渐引起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
作为人类,我们从始至终在寻找那些能够降低彼此之间不确定性的方式,以便可以有效的进行交易。目前为止,最先真正在经济学里研究的是:如何将制度作为工具,来降低我们彼此之间的不确定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他认为制度(正式的规则,比如宪法;非正式的规则,比如贿赂)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润滑剂。
制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当我们还处于采集狩猎时代时,我们只可以在自己村落里做交易,所以交易在空间上受到了一些非正式的限制。跟着社会逐渐变得更复杂,交易的路线逐渐更加遥远。我们又建立了更多的正式机构,例如:银行、政府、公司等等。
随着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个人的掌控力不够的情况下,这些正式机构能让我们管理我们的交易。
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网上也建立了同样的正式机构:比如亚马逊、阿里巴巴。这些运作更快速的机构,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促进了我们的经济活动。
道格拉斯·诺斯生前预测(道格拉斯·诺斯于2015年辞世):制度是用来降低不确定性的工具,让我们大家可以在社会中建立联系,并交换各种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今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深远、更重大的演变: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易方式将改变。
因为,这是第一次不用通过政府、银行等正式机构,来降低不确定性,而是单独依靠技术就做到了这点。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它通过对等网络,存储使用者的资产登记和交易信息,总体来说,它是一个公开的记录系统,上面记录了谁拥有什么和谁交易过什么。
交易记录是通过密码被安全保护的,时间一过,交易记录会被封存在数据库里,然后数据块会进行加密连接并安全封存。
这就创建了一个不可改变且不会丢失的记录,其中包含了所有网络下的交易记录,这些记录在网络中的每台电脑上都进行了备份。
区块链不是一个应用程序,也不是一个企业,如何理解?我们用来类比。
我们在(一个用多种语言编写的网络百科全书,是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负责营运)上能看到每样知识和词条,是一直在变化和更新复合的面貌。我们也可以在上,实时跟踪这些变化,当然,我们也能创建我们自己的维基。因为它的核心是:知识数据的基础架构。
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储存着文字和图片,以及随时间更新的数据。而“区块链”则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基础设施架构,上面储存着各种各样的资产“履历”,包括资产的管理者、拥有者和地点等各种变动信息。
由于区块链是公开的记录系统,存储着该网络上的所有交易记录,而且它可以复制到网络中的每台电脑上,因此它非常的安全,几乎没办法被篡改。
区块链中的“区块”,就是数据包,我们大家可以想象成一个个封装好的包裹,这些包裹里放的全是记录数据的本子,这些数据能想象成会计记账本。
“区块链”就是由一个一个区块首尾相连形成的一条链条。下面这张图可以看成是区块链的两个区块。
会计使用复式记账本给个人、公司或者其他组织记账,一页一页地记录,形成一本完整的账本。但如果有人从中间撕掉一页,或者从一堆账本里烧掉一本,是能做到毫无痕迹的。
但如果换成电脑来记账,在每一页账本的开头就记录一个“页头”,包含了前面所有页的信息,包括页与页之间的顺序,即将前面所有页的信息通过一种加密算法,变成一句可记录的数据。
如果前面的页有任何修改,通过相同的加密算法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记一页,便将这一页排队插页链最后,每一页账本都延长链一节,并把自己排在最后。
这样形成的区块链,你要想伪造,你就必须将已经成形的前面的现有的链全部复制下来,并且比现在记账的计算机更快的计算能力,产生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可以简单理解为:没固定的中心化机构存在(比如政府、银行、支付宝等),所有的数据主体都将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运行。
这是由于在区块链系统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节点,这些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而且彼此之间可以自由链接,从而形成新的单元。
所以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几率会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却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利用互联网,形成非线性的因果关系。
但是,去中心化并不代表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所以在区块链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能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熊可以理解为一个中心化决策系统,也就是它自己替自己决策(中心化决策系统,通常意义上只有一个节点在决策)。而蜜蜂则是执行蜂群的基础协议,比如,它们会自动与旁边的蜜蜂保持一定的距离。
单个的熊相比单个的蜜蜂,智商要高无数倍。但是我们得知,熊窝很简陋,而成千上万的蜜蜂却可以构筑非常精妙的蜂巢。科学家们赞誉蜂巢是耗费最少资源、结构最优化、最符合蜜蜂集群社会应用的生存空间。
所以,蜜蜂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决策系统,每个蜜蜂当做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即每一个蜜蜂都是麦克斯韦妖。(一个理想的“麦克斯韦妖”能够理解为具有自我补偿机制的人工智能。)
基于去中心化的特征,即使区块链遭受了严重的黑客攻击,只要黑客控制的节点数不超过全球节点总数的一半,系统就依然能正常运行,数据也不会被篡改。
这是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因没有某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的管理,使得区块链系统中,即便某一个节点受到攻击或篡改,并不可能影响整个网络的健康运作。
因为所有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而且活动会受到全网的监督。同时,这些节点都各自有能力去用计算能力投票,这就保证得到承认的结果是过半数节点公认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蜂巢”和“熊窝”当做一个事实存在。如果想要改变“蜂巢”这个事实,就必须改变整个蜜蜂集团中半数以上的蜜蜂,仅攻击蜂群中的一个蜜蜂,总系统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
但是如果想要改变“熊窝”这个结果,只需要影响它中心化决策系统中那个决策的单个节点的“熊”即可。
区块链还是一种底层的开源技术(类似于谷歌的开源系统安卓),所有人都可以在区块链的基础上,实现各类扩展应用。
在区块链中,数据交换的双方可以是匿名的,网络中的各个节点,无需知道彼此的身份和个人隐私信息即可进行数据交换。
了解了区块链的概念和特征,那么区块链到底对我们的真实的生活有多重要,它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有必要延续刚刚的话题——关于怎么来降低“不确定性”。
① 不知道在和谁进行交易;② 交易过程不透明;③ 假如慢慢的出现问题,我们如何求助?
比如,我们在网上买二手手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在跟谁买。我们会评判:对方的信誉度如何?他们是否收到真是的好评?还是就没有关于对方的介绍?
评价、打分、标记,这些是我们用来拼凑出对方身份信息的一些证据,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一些信息非常零碎,而且具有造假的可能性。
而区块链可以创建一个基于全球开放的平台,存储任何来源的个人身份证明。换句话说,就是创建了一个由用户控制的、便携的身份证明。
这不只是原来简单的一个简介,它意味着你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需求,揭示不同的个人属性,以便进行交易和互动。
例如,基于区块链,想要证明你超过了21岁,只要揭示了相关的密码凭证,就可以证明这一些信息是真实存在的。
有了这种连接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便携式“身份证”,说明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做任何类型的交易。
如果你在网上买了一部手机,你如何判定,装在包裹里的手机和你买的手机是同一部?如何判断关于手机邮寄过程的整个记录?
除了手机,很多产品和数据需要我们明确的判断。比如药物、奢侈品,以及任何我们不想被掉包的数据或产品。
目前,很多公司是通过一个水平的供货链,来管理所有不同的供应商,以及参与产品制造的所有人。他们之间没有同一份数据库,也不会使用同一套基础数据架构,因此很难看到一个产品是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在所有的网络节点里,人们不需要相互信任,因为他们具备了监控和确认的能力。
如同,它是一个共享的知识数据库,即便它同时拥有很多不同的读者和作者,但是事实只有一个。
利用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创建类似的系统,形成一个分散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有着跟垄断一样的效果,但却不用创建中心管理机构。因此所有的公司、供应商、消费者,不需要相互信任,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个相同的数据库。
对消费者而言,所购买的产品就有了更多的透明度。当一个现实世界的东西寄出时,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数字认证、标记在区块链上的变动,随着变化而添加记录值。
目前的做法是,我们在尚未确认所有合同、条件都符合并拿到手机前,可以把钱暂存到第三方机构。
有了区块链的技术,我们不再需要通过机构来保证交易执行。这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经济活动,可以自动地得到担保抵押,而将很多人为干扰因素局限在外边。
区块链让我们大家可以在个体之间,通过写代码、建合约,在没有任何担保或者第三方公司介入的情况下,合约就能够完整的履行。
有了区块链的技术,理论上我们大家可以驾驭所有的不确定性,无需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中介的担保,就能够直接进行更快、更开放的合作和交易。
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技术才刚刚起步,它还并不能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所有难题。许多媒体称:区块链有望消除绝对贫穷、有望解决热带雨林问题等等,这显然“神化”了区块链技术。
必须认清的一个事实:目前国内外的区块链技术都处于初创和研究阶段,尽管很多人都在积极讨论,但区块链到底如何落地应用仍是一个疑问。
就当前而言,比较受到关注和热议的区块链落地应用,大致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和智能资产。
说起数字货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比特币。甚至有许多人将比特币的概念等同于区块链,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而开发的数字货币中的一种,除了比特币,其他较为常见的数字货币还有:瑞波币,bitcoin、litecoin、dogecoin、dashcoin等。
2018年新年伊始,在比特币圈内就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自2017年12月7日,比特币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21189美元/个,随后的短短一个月内,便开始暴跌,2018年1月16日,比特币价格暴跌14.45%,报收12116美元/个;1月17日,比特币再次暴跌21.01%,最低跌至9250美元/个。
此前有传言:3个比特币就可以买一套房。如今比特币价格暴跌,让许多“持币自重”的人如坐针毡,自然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新闻热点。
比特币为何会受到追捧,它与区块链究竟是啥关系?为什么比特币交易又会遭到封杀?
2008年11月1日,一个神秘的人(或一个团体)中本聪,他抛出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几个月后,2009年1月3日,中本聪用个人电脑挖出了50个比特币,区块链技术也随之问世。
中本聪认为,现有的法定货币,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监管。虽然有国家的信用背书,但仍然是一个中心化体系,某一种意义上,法币是不稳定的,能随意控制。
于是,中本聪就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货币概念:比特币,一种P2P(用户-用户的网络服务模式)形式的数字货币。
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要通过预设的程序来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会慢慢的慢。
与现实中的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而是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
也不等同于虚拟货币。基于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使得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比特币的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
基于P2P网络中的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比特币使用这个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所有的环节安全性。
例如,规定了比特币的发行总量为2100万个,那么每隔一段时间,比特币系统就会在节点上产生一个随机代码,P2P网络中每个用户都可以寻找这段代码,谁先找到就拥有了该比特币。
这个过程就是传说中的“挖矿”。在“挖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显卡GPU(图形处理器,英语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缩写)运算来支持。
每个比特币的产生、交易都会同步到P2P节点中,这个同步操作是由P2P节点用户来完成的,相当于在自己的电脑里“记账”,在完成“记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比特币的奖励,记账的用户叫被称为“矿工”,而记账过程就叫“挖矿”。
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信任。虽然比特币没有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但基于P2P网络去中心化和分布式数据存储,以至于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认为它有价值,所以它就有了价值,可以在信任它价值的人面前流通、交换。
从2017年中旬开始,央行便连续发文,全面禁止比特币在国内进行交易,并全面封禁了比特币“矿场”。除了中国以外,包括韩国、俄罗斯、欧盟、英国、泰国、越南等多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禁止比特币的交易和“生产”。
数据显示,2010年4月,一枚比特币可以兑换3美分,折合人民币不到2毛钱。2017年3月3日,比特币兑美元价格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一枚比特币交易价格高达1290.79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000元。至2017年12月7日,比特币又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加以价格高达21189美元。
在许多违法犯罪活动中,比特币正作为主要支付工具,大行其道。比如:走私、贩毒、军火、色情、暗杀等。比特币慢慢的变成为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潜藏着严重的社会风险。
目前各类数字货币,在我国并无合法设立的依据,早在2013年,中国央行就指明,比特币为“网络虚拟商品”,不是法定货币。
而此前国内98%的比特币交易,都是通过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进行的,但这些交易买卖平台风险重重。
一种情况是携款潜逃:例如2013年,国内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GBL,以遭黑客攻击为由突然跑路,用户损失2000多万元。
另一种情况是风控不到位:例如2016年,香港比特币交易买卖平台Bitfinex约7200万美元的比特币遭窃,最终的损失却要由用户平摊。
智能合约被普遍称为是“区块链2.0”的代表产物,但是实际上,智能合约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历史可以追溯到1995年,几乎与互联网同时出现。
智能合约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种自动化执行的交易。由交易双方事先约定好规则后,智能合约会自动执行交易,无法被更改或影响。
甲、乙二人打赌明天是否下雨:如果下雨,甲方赢;如果不下雨,乙方赢。然后甲乙二人将钱放进了一个智能合约控制的账户里。第二天结果出来以后,智能合约就能够准确的通过指令,自动判断输赢,并进行转账。
整个交易的过程无法被任何人干预,是一个高效、透明的执行过程,完全不需要律师、法官、公正等第三方的介入。
虽然智能合约是一个自动执行的程序,但必须在满足事先约定的条件后才能触发执行。所以它更像是一个系统的参与者。
我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绝对可信的人,负责临时保管相关资产,并且严格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规则执行操作。
智能合约系统的核心在于:让一组复杂的、带有触发条件的数字化承诺能够按照参与者的意志,正确执行。
目前,主要的智能合约系统有两个:以太坊(Ethereum)和Symbiont。
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就像安卓一样,提供了很丰富的API和接口,让许多人在上面能快速开发出各种区块链应用。如果将开发应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则提供了墙面、屋顶、地板等模块,用户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起来。
以太坊主要是使用Solidity来编写智能合约,并在微软云服务上提供了智能合约工具箱,运行在以太坊区块链上。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系统功能多样和执行能力强,所以成为银行业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首选,纳斯达克、摩根大通、VISA和高盛等多家金融机构均在使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系统。
Symbiont智能合约平台则拥有独立的安全代码库,与以太坊相反,Symbiont最大的特点是匿名性。
智能资产是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可交易的所有资产类型,通过区块链来控制所有权,并通过合约约定,来符合现行的法律。
区块链能够适用于任何资产的注册、交易,包括房产、汽车等有形资产,也包括股票、储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智能资产的核心是控制所有权,对于在区块链上注册的数字资产,可以通过私钥来随时使用。
一个合规的智能资产的典型案例:当一个人偿还全部购车贷款后,就可以自动将汽车从财务公司名下转让到个人名下(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多个智能合约的共同执行)。
智能资产利用区块链技术来交易是个全新的概念,用代码来控制资产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便利性,而且降低了交易的纠纷率。
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资产,有机会构建一个无须信任的去中心化资产管理系统,将极大的简化资产管理,大幅度提高效率。
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Don Tapscott称:“未来几十年,带来非常大影响的科技,不是社会化媒体,不是大数据,也不是机器人科学,甚至不是人工智能,而是区块链。”
他认为:区块链将是下一代互联网,可以给每一次贸易、每一个人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
北航数字社会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蔡维德教授认为:“区块链是人类历史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力可能要大于前三次工业革命。”
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发送电子邮件或者一封文件时,实际上发送的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副本。但是如果将发送的文件换成资产,比如钱、股票、债券以及知识产权、音乐、艺术等。
所以,为了转移资产,我们目前完全依赖于大型的中介机构,比如银行、支付宝等,并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经济中的信用体系。
这些中介机构承办了各式各样的商业贸易的一切流程,比如对人们的身份验证、记录清楚、设定、保存等等。这就凸显了一个问题:
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则能轻松实现去中心化分散式的大规模信用机制。这样一来,消除中心机构“超级信用”的同时,保障了信用机制的安全、高效的运行。
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孤岛状态,实现了信息互联,让信息传递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而区块链则能轻松实现价值的互联。
大量的、全球性的分布式账本,可以在数千台电脑上运转,使每个人都具有访问权。而且任何可以数字化的资产都可以包含在区块链内,比如土地登记、生物多样性数据、供应链信息以及投票情况等等,都能够直接进行存储、移动、交易、交换和管理,全部不用经过强大的中间商。
通过区块链,将一座座不同的价值孤岛连接起来,消除价值在交换过程中很多的重复的验证和操作,例如重复的对账、结算、清算等等,从而大幅度提升操作效率,降低价值的交换成本。
这就如同互联网打破信息孤岛一样,打破了价值的孤岛,让价值传播的成本无限接近于零。
36氪 今日值得看,为你盘点每天所有读者「最喜欢」的、「值得看」的文章。今日热点文章【慢公司豆瓣:只要不死,就让我们这样丧着吧】文艺范的豆瓣即将迎来它的13岁生日,而如今的豆瓣处于何种状态呢?怎么样找到大规模的盈利方式,正是豆瓣目前最大的困境。共享经济这么火,为什么“人的共享”始终没大爆发?月收入过万了吗?假如没有,这个小程序我不建议你打开~
简单来说,“头条云”就是一个SaaS版的今日头条。相比于“头条云”,Max在触达全网优质信息的同时不断学习,并且增加了融合推荐和人机协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