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每一个点都将打破你的思维和眼界

发布日期:2024-08-19 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网址

  区块链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不过,这项被普华永道重磅报告列为决定未来的八大核心科技之一的区块链,大部分人对它认知仍然局限于区块链本身这一名词,而对于区块链深层运行机制,仍旧没办法很好地理解。

  最近几个月,花了一些时间,看了很多关于区块链的资料,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揭开了她部分神秘的面纱。

  这里我尝试着把对它的理解写下,一来是对学习的总结,二来也希望我们大家能够读完后对区块链有所理解。

  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区块链,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时空错位。因为这个技术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我们总是以我们当前生活的社会形态来理解它,所以总有抓不到点的感觉。严格来讲,区块链是数字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技术应用,我们该把它放到数字社会形态中,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容易理解了。

  回顾我们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每一次社会变革或者新技术的出现,大家都会碰到理解的难题。比如,农业社会的人,很难理解火车汽车自动行走的问题;工业社会时代,人们同样没办法理解目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递如此畅通的现象。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同样,人们之所以没办法理解区块链,因为人们依然以当前信息社会的认知来理解数字社会,因此,总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么,数字社会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在目前人们对数字社会图谱的勾勒当中,其中,最重要的特点零边际、零交易成本。所谓的零边际,对应的是信息完全透明;所谓的零交易成本,对应的是去中介化,点对点的交易模式。要想全方面了解数字化社会的朋友,能够最终靠《失控》《零边际成本社会》《数字化生存》这几本重要的书籍深入了解。

  在我们了解区块链的过程中,去中心化这个特点想必大家印象非常深刻。虽然人们都用去中心化一词形容,但我认为去中介化更为合适。

  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易。目前社会中,人们要想达成一笔交易,必须基于双方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双方缺乏信任,交易就无法达成。而目前陌生人之间取得信任,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中介,才能最终达成。比如,我们的网络购物,商家与客户之间达成一笔交易,需要通过信任中介支付宝、微信。人与人之间的转账付款,需要银行作为中介,最终确认双方信息,以确保安全性后,交易才能完成。

  而区块链要做的就是,解决大家在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交易的技术。既然没有了中介,那么,交易成本也就趋于零了。在我们传统借助中介所达成的协议中,双方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特别是一些跨国业务,不仅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甚至还将花费长达一周的时间,双方才能最终完成交易。而在区块链中,由于中介角色已不复存在,在信任机制下,只要触发达成的交易条件,协议就能自动达成。当然,达成交易的成本几乎降到了零,这是区块链技术的魅力之一。

  简单来说,区块链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运用一套共识机制,让大家实现信任,最终达成交易。

  严格来讲,区块链也并不是绝对没第三方中介,文中提到的中介主要指传统的中介,而区块链则是用一套算法,用纯数学的方式,用机器代替中介,以此最终确保两个人完成交易。

  既然是去中介化,这让以中介为生的产业链,将不得已面临被取代的命运。当前维持社会的整个信用体系,比如银行等,如果被区块链技术取代,那么整个社会交换的信任关系将被重构。

  前面提到,区块链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零边际成本,而要实现零边际成本,要解决点对点传输的问题。

  目前人们的数据仍然通过中心化基地转化,中心化基地就类似于中介。在未来物联网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交叉连接,按目前的宽带传输以及计算能力,这种通过中心化基地转化的模式,是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时代交叉相互连通的要求。分布式网络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解决了去中介化点对点的传输问题。

  分布式网络除了去中心化、点对点的特点,还有开源架构,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共享自治的特点,涵盖了区块链重要特性,分布式技术是区块链的底层技术。

  当然,由于区块链是一套共识机制,最终是要让大家达成共识。既然是共识,这里就涉及到了博弈理论。前面也提到零边际的特点,也就是说,要确保信息绝对透明。因为信息不透明,就有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

  所谓的“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主要指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其核心内容反映的是,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结果。在分布式网络上,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它获取的信息权利是对等,因此,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避免了囚徒困境的出现。因此,从这个方面来叫,区块链中信息公开透明是前提。当然,反过来讲,由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完全对等,数据也不可篡改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博弈往往就能达成最优的结果。

  提到达成共识机制,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问题,那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1982年图灵奖获得者发表一篇重要论文《拜占庭将军问题》,由此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关于分布式系统中,有节点被故意损坏的情况下如何达成共识的讨论。

  拜占庭将军问题,本质是一个协议问题,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让所有人最终达成共识。

  大概意思是这样: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将军们必须全体一致决定是不是攻击某一处的敌军。问题是,在所有的将军在地理上是分割开来的,并且将军中存在叛徒。叛徒能随意行动以达到以下目的:

  拜占庭假设是对现实世界的模型化,军队数量的多寡,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与区块链中不同节点,有的节点可能为自身的利益而发出错误的信息,也可能因为网络问题导致信息传输接受错误,最后导致结果不一致,从而破坏系统导致不一致性。

  那么,如何用一种协议让人们达成一致,或者从理论上保证攻打敌军取胜则成为人类解决的一道难题。区块链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最终让人们达成一致协议,以保证最优的结果出来。

  提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区块链要干的事,它更像是一个实验。从现实世界实验来看,中本聪则完美地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比特币运行十几年,丝毫没再次出现任何差错,这让人们对这一套机制,产生了更多的遐想。

  当然,以上提到的,更多是从技术层面建立一套信任机制。而这套治理机制本质上来讲,也可以反映到我们的社会公共治理上。在我们社会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类对类似的治理机制做过相应的研究,并运用于公共事务的治理。自组织就是这里面的一个概念。因此,从这个层次来说,区块链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现实的发展。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当中,治理公共事务仅有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但从过往的很多事件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政府和市场这两股力量存在很明显的缺陷,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政府和市场之手失效,人们更是对这两股力量对公共事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了怀疑。而此时人们发现,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自组织,有着市场之间的竞争和政府管制机制下所没有的优点。

  对这方面研究最为著名的要数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撰写的书籍《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冲破公共事务只能由政府管理的唯一性教条,冲破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安排者又是提供者的传统教条,提出了公共事务管理可以有多种组织和多种机制(多中心主义)的新看法。

  在书中,她列举了土耳其阿兰亚近海渔场的公共治理的例子,这个渔场采取生产合作社制度和捕捞点分配规则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效果。在这个例子当中,既没有政府的影子,也没有纯碎的私有化影子,它处于政府和市场中间某种状态。因此,在一定的规则和机制下,自组织可以在现实公共事务治理方面实现完美运行。从这个层面来说,规则更为完善的数字世界中,类似的机制和规则更容易实现。这也是人们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更多期待的原因所在。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则直接颁给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也成为了诺贝尔第一位女性获得者。可见业界对此的认可。因此,区块链来源于生活。而能够应用到公共治理当中,人们更是对其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憧憬。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区块链整体运行机制及其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大家常常提到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是啥关系呢?这里我们应该对数字货币有一个新的认识。首先要说明的是,数字货币并不是我们传统所认识的电子货币,传统我们所认知的电子货币仅仅是一串数字而已。数字货币并不是数字,它是一段计算机程序,是一段代码,可编程的,智能化的货币。它可以被赋予智能化的合约,智能合约就能够在不借助第三方的情况下得到执行。在目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它是区块链的激励制度。正如比特币一样,通过处理问题,你就能够获得一个奖励。

  区块链的发展,我们大家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分布式网络技术的成熟;第二阶段,是在分布式网络上建立一个账目体系,最终形成分布式账本。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分布式账本的基础上,发行数字货币,以全网的共识的算法进行治理。分布式账本与区块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布式账本没有原生数字货币,而区块链一定有。

  因此,当我们提到具有数字货币的区块链,其实属于区块链发展的第三阶段了。我们前面提到,数字货币更像是一种奖励,人们为区块链付出劳动,他们得到的就是系统发送的数字货币的奖励,以此形成了一个区块链系统的循环激励机制。

  另外,从信用背书的角度来理解数字货币。我们大家都知道,法定货币、私人货币是从信用属性来区分货币。法定货币是主权政府信用背书,私人货币是私人机构信用背书,但是,数字货币是由谁来背书呢?本质上来讲,因为数字货币是由去中心化的系统发行,因此,它是由数字算法做信用背书。

  因为数字货币是可编程的,那么,我们大家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功能,使它更加智能化。数字货币未来最具想象空间的是,它具有比较强的资产属性,因此,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资产而不是一种货币。

  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币,比如cash,money、coin、bitcoin、token对应各有不同。Currency 或Cash是央行眼中的货币,有社会流动性、利率、汇率等属性;money是金融机构眼里的货币;coin在传统上把它叫做硬币、零钞;bitcoin基本上成为区块链世界里的一个基础货币;token为代币,是各个应用开发项目用来融资的工具,具有资产性质。从currency到token,货币属性逐渐减弱,资产属性在加强。

  租金消散是当代产权经济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指的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全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会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到两条道路的例子,他发现,在通往同一目的的两条道路中,优良的道路总是拥挤不堪,而恶劣的道路总是人烟稀少。当优良道路拥挤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时候,对于驾车者来说,优良道路的优势就丧失殆尽。而福利经济学提出的解决方案认为,政府应该对优良道路进行一定的收费,从而让部分车辆转移到恶劣道路,这样社会总福利得以增加。1968年,哈丁在《科学》杂志发表《公地悲剧》一文,考察了公共牧场的租金消散问题,他发现如果一块牧地属于公共土地,则村民的过度放牧会使牧地的价值下降,直至消失。

  造成租金消散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或财产的产权没明确的界定。产权界定不清,公共的部分就会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并带来社会利益的损失。一般而言,当资源为公共财产时,其资源如果过度使用,则会导致租金消散。资源的公共所有权是租金消散的最终的原因。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共财产是一种无主资源,由于任何人都能够正常的使用,结果必然是资源的过度使用,使资源的应有价值下降。反之,如果一种资源是有主资源,所有者就会利用其排他权排斥他人使用,从而避免资源被过度使用。

  这和区块链有啥关系呢?租金消散强调的所有权问题,而数字世界中,强调的是使用权,这与强调所有权形式不同,因此,并不会带来租金消散的问题。正如共享经济,人们对共享物品的所有权并不在意,从而能够把物品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这点变化为何会这么重要?正如张五常先生提到,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产权规则,你改变了产权的规则,你就改变了总系统。因此,这点才是区块链为何被认为改变世界的核心。

  上面提到产权变化,例子虽然大家容易读懂,但并不太好整体把握理解。我们通过共享经济的例子说明,相信我们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其中的变化。滴滴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现方式,按传统的产权方式理解,这是我的车,别人是不能坐,因为所有权的问题。

  但是,在共享经济当中,人们不再在意这车的拥有者,而更多在意的是使用权。这与上面提到的租金消散问题刚好相反。因此,当人们淡化所有权的时候,反而可提升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滴滴虽然是一个企业,但对于司机而言,并不是公司的雇员,同样在淡化组织关系,人们更多是依靠一套规则、算法(滴滴打车软件)在运行。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推进了这个社会两个方面的经济制度变革:一是企业组织,人不是企业的员工;二是,产权关系,车也不是企业的资产。虽然这并非是完全的区块链思想的实践,但对于当下社会来说,已经有了雏形。

  要说分布式商业模式改变最大的是什么?正是这种产权关系的变化:轻所有权,重使用权,甚至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的变化。

  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对应的是长期资金市场;以使用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产市场。IPO是一种所有权的证券化,是长期资金市场体系的核心;而ICO是使用权的货币化,是资产市场体系的核心。

  我们都知道,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如果所有权被公有了,就无法很好地解决“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问题。但在分布式商业模式运行规律下,使用权适合“公有”,比如滴滴车,使用权更多地变成了大众公有化。

  证券化的资本使得所有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流动性提高,融资也随之方便。货币化的资产使得使用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是以数字货币的形态流通,税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流动性提高,融资也便利。

  区块链带来的资产数字化,是在物权、产权等资本品份额化之后,把使用权等资产也份额化了,资产数字化的金融表现形式就是资产的货币化。

  ICO和IPO最大不同之处在于:ICO只适合用于公有区块链、非盈利机构、分布式自治组织、共享经济模式等没有所有权归属或者所有权不再重要的创业项目的加密数字货币化融资,而且这些项目必须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之上。

  从一个技术,到改变交易模式,再到改变产权关系,这种改变当然对社会来说是颠覆性的。

  文章有点长,对部分点分析还不够精细。区块链到底是一个完美的设想还是空想,后面我会继续对区块链技术继续跟踪研究。


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每一个点都将打破你的思维和眼界

发布日期:2024-08-19

  区块链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不过,这项被普华永道重磅报告列为决定未来的八大核心科技之一的区块链,大部分人对它认知仍然局限于区块链本身这一名词,而对于区块链深层运行机制,仍旧没办法很好地理解。

  最近几个月,花了一些时间,看了很多关于区块链的资料,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揭开了她部分神秘的面纱。

  这里我尝试着把对它的理解写下,一来是对学习的总结,二来也希望我们大家能够读完后对区块链有所理解。

  很多人都没办法理解区块链,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时空错位。因为这个技术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我们总是以我们当前生活的社会形态来理解它,所以总有抓不到点的感觉。严格来讲,区块链是数字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技术应用,我们该把它放到数字社会形态中,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容易理解了。

  回顾我们人类历史,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每一次社会变革或者新技术的出现,大家都会碰到理解的难题。比如,农业社会的人,很难理解火车汽车自动行走的问题;工业社会时代,人们同样没办法理解目前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传递如此畅通的现象。但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而言,早已司空见惯。同样,人们之所以没办法理解区块链,因为人们依然以当前信息社会的认知来理解数字社会,因此,总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

  那么,数字社会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在目前人们对数字社会图谱的勾勒当中,其中,最重要的特点零边际、零交易成本。所谓的零边际,对应的是信息完全透明;所谓的零交易成本,对应的是去中介化,点对点的交易模式。要想全方面了解数字化社会的朋友,能够最终靠《失控》《零边际成本社会》《数字化生存》这几本重要的书籍深入了解。

  在我们了解区块链的过程中,去中心化这个特点想必大家印象非常深刻。虽然人们都用去中心化一词形容,但我认为去中介化更为合适。

  在我们现代社会当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就是交易。目前社会中,人们要想达成一笔交易,必须基于双方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双方缺乏信任,交易就无法达成。而目前陌生人之间取得信任,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中介,才能最终达成。比如,我们的网络购物,商家与客户之间达成一笔交易,需要通过信任中介支付宝、微信。人与人之间的转账付款,需要银行作为中介,最终确认双方信息,以确保安全性后,交易才能完成。

  而区块链要做的就是,解决大家在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交易的技术。既然没有了中介,那么,交易成本也就趋于零了。在我们传统借助中介所达成的协议中,双方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特别是一些跨国业务,不仅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甚至还将花费长达一周的时间,双方才能最终完成交易。而在区块链中,由于中介角色已不复存在,在信任机制下,只要触发达成的交易条件,协议就能自动达成。当然,达成交易的成本几乎降到了零,这是区块链技术的魅力之一。

  简单来说,区块链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运用一套共识机制,让大家实现信任,最终达成交易。

  严格来讲,区块链也并不是绝对没第三方中介,文中提到的中介主要指传统的中介,而区块链则是用一套算法,用纯数学的方式,用机器代替中介,以此最终确保两个人完成交易。

  既然是去中介化,这让以中介为生的产业链,将不得已面临被取代的命运。当前维持社会的整个信用体系,比如银行等,如果被区块链技术取代,那么整个社会交换的信任关系将被重构。

  前面提到,区块链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零边际成本,而要实现零边际成本,要解决点对点传输的问题。

  目前人们的数据仍然通过中心化基地转化,中心化基地就类似于中介。在未来物联网时代,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交叉连接,按目前的宽带传输以及计算能力,这种通过中心化基地转化的模式,是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时代交叉相互连通的要求。分布式网络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技术基础,解决了去中介化点对点的传输问题。

  分布式网络除了去中心化、点对点的特点,还有开源架构,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共享自治的特点,涵盖了区块链重要特性,分布式技术是区块链的底层技术。

  当然,由于区块链是一套共识机制,最终是要让大家达成共识。既然是共识,这里就涉及到了博弈理论。前面也提到零边际的特点,也就是说,要确保信息绝对透明。因为信息不透明,就有可能会出现“囚徒困境”。

  所谓的“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主要指的是,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其核心内容反映的是,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导致的结果。在分布式网络上,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它获取的信息权利是对等,因此,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避免了囚徒困境的出现。因此,从这个方面来叫,区块链中信息公开透明是前提。当然,反过来讲,由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完全对等,数据也不可篡改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博弈往往就能达成最优的结果。

  提到达成共识机制,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问题,那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1982年图灵奖获得者发表一篇重要论文《拜占庭将军问题》,由此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关于分布式系统中,有节点被故意损坏的情况下如何达成共识的讨论。

  拜占庭将军问题,本质是一个协议问题,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建立一套机制,让所有人最终达成共识。

  大概意思是这样:拜占庭帝国军队的将军们必须全体一致决定是不是攻击某一处的敌军。问题是,在所有的将军在地理上是分割开来的,并且将军中存在叛徒。叛徒能随意行动以达到以下目的:

  拜占庭假设是对现实世界的模型化,军队数量的多寡,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问题的难度。这与区块链中不同节点,有的节点可能为自身的利益而发出错误的信息,也可能因为网络问题导致信息传输接受错误,最后导致结果不一致,从而破坏系统导致不一致性。

  那么,如何用一种协议让人们达成一致,或者从理论上保证攻打敌军取胜则成为人类解决的一道难题。区块链则解决了这一难题,最终让人们达成一致协议,以保证最优的结果出来。

  提到这里,你或许明白了区块链要干的事,它更像是一个实验。从现实世界实验来看,中本聪则完美地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比特币运行十几年,丝毫没再次出现任何差错,这让人们对这一套机制,产生了更多的遐想。

  当然,以上提到的,更多是从技术层面建立一套信任机制。而这套治理机制本质上来讲,也可以反映到我们的社会公共治理上。在我们社会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人类对类似的治理机制做过相应的研究,并运用于公共事务的治理。自组织就是这里面的一个概念。因此,从这个层次来说,区块链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现实的发展。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当中,治理公共事务仅有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但从过往的很多事件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政府和市场这两股力量存在很明显的缺陷,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政府和市场之手失效,人们更是对这两股力量对公共事务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产生了怀疑。而此时人们发现,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自组织,有着市场之间的竞争和政府管制机制下所没有的优点。

  对这方面研究最为著名的要数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撰写的书籍《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冲破公共事务只能由政府管理的唯一性教条,冲破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安排者又是提供者的传统教条,提出了公共事务管理可以有多种组织和多种机制(多中心主义)的新看法。

  在书中,她列举了土耳其阿兰亚近海渔场的公共治理的例子,这个渔场采取生产合作社制度和捕捞点分配规则设计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效果。在这个例子当中,既没有政府的影子,也没有纯碎的私有化影子,它处于政府和市场中间某种状态。因此,在一定的规则和机制下,自组织可以在现实公共事务治理方面实现完美运行。从这个层面来说,规则更为完善的数字世界中,类似的机制和规则更容易实现。这也是人们对区块链技术抱有更多期待的原因所在。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则直接颁给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她也成为了诺贝尔第一位女性获得者。可见业界对此的认可。因此,区块链来源于生活。而能够应用到公共治理当中,人们更是对其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憧憬。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区块链整体运行机制及其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大家常常提到的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是啥关系呢?这里我们应该对数字货币有一个新的认识。首先要说明的是,数字货币并不是我们传统所认识的电子货币,传统我们所认知的电子货币仅仅是一串数字而已。数字货币并不是数字,它是一段计算机程序,是一段代码,可编程的,智能化的货币。它可以被赋予智能化的合约,智能合约就能够在不借助第三方的情况下得到执行。在目前的区块链应用上,它是区块链的激励制度。正如比特币一样,通过处理问题,你就能够获得一个奖励。

  区块链的发展,我们大家可以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分布式网络技术的成熟;第二阶段,是在分布式网络上建立一个账目体系,最终形成分布式账本。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分布式账本的基础上,发行数字货币,以全网的共识的算法进行治理。分布式账本与区块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分布式账本没有原生数字货币,而区块链一定有。

  因此,当我们提到具有数字货币的区块链,其实属于区块链发展的第三阶段了。我们前面提到,数字货币更像是一种奖励,人们为区块链付出劳动,他们得到的就是系统发送的数字货币的奖励,以此形成了一个区块链系统的循环激励机制。

  另外,从信用背书的角度来理解数字货币。我们大家都知道,法定货币、私人货币是从信用属性来区分货币。法定货币是主权政府信用背书,私人货币是私人机构信用背书,但是,数字货币是由谁来背书呢?本质上来讲,因为数字货币是由去中心化的系统发行,因此,它是由数字算法做信用背书。

  因为数字货币是可编程的,那么,我们大家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功能,使它更加智能化。数字货币未来最具想象空间的是,它具有比较强的资产属性,因此,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资产而不是一种货币。

  在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币,比如cash,money、coin、bitcoin、token对应各有不同。Currency 或Cash是央行眼中的货币,有社会流动性、利率、汇率等属性;money是金融机构眼里的货币;coin在传统上把它叫做硬币、零钞;bitcoin基本上成为区块链世界里的一个基础货币;token为代币,是各个应用开发项目用来融资的工具,具有资产性质。从currency到token,货币属性逐渐减弱,资产属性在加强。

  租金消散是当代产权经济学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指的是,本来有价值的资源或财产,由于产权安全方面的原因,其价值或租金会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提到两条道路的例子,他发现,在通往同一目的的两条道路中,优良的道路总是拥挤不堪,而恶劣的道路总是人烟稀少。当优良道路拥挤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时候,对于驾车者来说,优良道路的优势就丧失殆尽。而福利经济学提出的解决方案认为,政府应该对优良道路进行一定的收费,从而让部分车辆转移到恶劣道路,这样社会总福利得以增加。1968年,哈丁在《科学》杂志发表《公地悲剧》一文,考察了公共牧场的租金消散问题,他发现如果一块牧地属于公共土地,则村民的过度放牧会使牧地的价值下降,直至消失。

  造成租金消散的原因主要在于,资源或财产的产权没明确的界定。产权界定不清,公共的部分就会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并带来社会利益的损失。一般而言,当资源为公共财产时,其资源如果过度使用,则会导致租金消散。资源的公共所有权是租金消散的最终的原因。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共财产是一种无主资源,由于任何人都能够正常的使用,结果必然是资源的过度使用,使资源的应有价值下降。反之,如果一种资源是有主资源,所有者就会利用其排他权排斥他人使用,从而避免资源被过度使用。

  这和区块链有啥关系呢?租金消散强调的所有权问题,而数字世界中,强调的是使用权,这与强调所有权形式不同,因此,并不会带来租金消散的问题。正如共享经济,人们对共享物品的所有权并不在意,从而能够把物品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

  这点变化为何会这么重要?正如张五常先生提到,经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产权规则,你改变了产权的规则,你就改变了总系统。因此,这点才是区块链为何被认为改变世界的核心。

  上面提到产权变化,例子虽然大家容易读懂,但并不太好整体把握理解。我们通过共享经济的例子说明,相信我们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其中的变化。滴滴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现方式,按传统的产权方式理解,这是我的车,别人是不能坐,因为所有权的问题。

  但是,在共享经济当中,人们不再在意这车的拥有者,而更多在意的是使用权。这与上面提到的租金消散问题刚好相反。因此,当人们淡化所有权的时候,反而可提升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另外,滴滴虽然是一个企业,但对于司机而言,并不是公司的雇员,同样在淡化组织关系,人们更多是依靠一套规则、算法(滴滴打车软件)在运行。

  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推进了这个社会两个方面的经济制度变革:一是企业组织,人不是企业的员工;二是,产权关系,车也不是企业的资产。虽然这并非是完全的区块链思想的实践,但对于当下社会来说,已经有了雏形。

  要说分布式商业模式改变最大的是什么?正是这种产权关系的变化:轻所有权,重使用权,甚至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的变化。

  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对应的是长期资金市场;以使用权为基础,对应的是资产市场。IPO是一种所有权的证券化,是长期资金市场体系的核心;而ICO是使用权的货币化,是资产市场体系的核心。

  我们都知道,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如果所有权被公有了,就无法很好地解决“公地悲剧”和“租金消散”问题。但在分布式商业模式运行规律下,使用权适合“公有”,比如滴滴车,使用权更多地变成了大众公有化。

  证券化的资本使得所有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流动性提高,融资也随之方便。货币化的资产使得使用权可以拆分转让,因为是以数字货币的形态流通,税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流动性提高,融资也便利。

  区块链带来的资产数字化,是在物权、产权等资本品份额化之后,把使用权等资产也份额化了,资产数字化的金融表现形式就是资产的货币化。

  ICO和IPO最大不同之处在于:ICO只适合用于公有区块链、非盈利机构、分布式自治组织、共享经济模式等没有所有权归属或者所有权不再重要的创业项目的加密数字货币化融资,而且这些项目必须基于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之上。

  从一个技术,到改变交易模式,再到改变产权关系,这种改变当然对社会来说是颠覆性的。

  文章有点长,对部分点分析还不够精细。区块链到底是一个完美的设想还是空想,后面我会继续对区块链技术继续跟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