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据共享场景与案例

发布日期:2025-04-08 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网址

  数字化转型中,应用场景很重要。对于数据共享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创新应用场景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值得高校深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数据共享方面,尤其是科研数据共享、政务数据共享等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如何提升数据治理水平,破除数据孤岛,实现多维度的数据互通共享?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搜集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一些不同规模的数据共享案例,多视角、多场景呈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存在缺乏管理、学科壁垒和潜力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等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层面的统筹部署下,北大社会科学部、北大图书馆、北大计算中心和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联合设计建设“北京大学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

  平台以人文社科数智化为核心特色,是一个综合型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以AI为牵引,存储和管理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场景的各类数据,着力于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转化,紧密围绕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精准支持,注重机制建设,营造开放的创新生态。

  2024年5月17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北大召开,标志着这一平台真正开始启动,未来将逐步向其他院校和社会各界有序开放,不断汇聚优质资源,扩大生态圈,发挥辐射力。

  学分银行作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有力抓手,能够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跨区域学分银行共享学习档案数据的程序比较繁杂,难以实现数据相互连通。为此,长三角学分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发了“区块链 + 学分银行典型应用场景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长三角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均已部署区块链系统,形成了各地学分银行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格局,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可信流通与人才跨域流动。

  长三角学分银行开通5年来,已成功实现了三省一市1520万名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档案的异地同存、共享互认,为长三角地区45所高校提供了学习档案大数据服务,为长三角地区12万余名本专科学生提供了学分转换,实现了长三角区域间终身学习成果互认互通。

  在数据共享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且非常关注的话题。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构建了一套高效、安全、有效的主题库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的数据资产化管理和有序共享。依据数据的用途及属性等信息对数据来进行了分类,将数据分为八大数据域,对同一数据域中的数据,按照具体数据内容做了数据分级,对敏感和重要级数据实现了按表级、字段级维度进行授权共享,以及按字段级的脱敏和加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在数据开放共享前,通过完整的申请、审批流程进行数据共享;在数据共享申请过程中,按照数据的级别签订相应的数据使用保密承诺,明确数据使用各个阶段的责任义务,以保证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安全性。

  武汉理工大学牢牢抓住“数据”关键要素,紧密围绕感知、分析、干预“三大要素”,一体化构建校长、处长、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充分的发挥数据驾驶舱辅助决策作用。面向校长驾驶舱,围绕学生、学科、教学、科研、人才等关键领域,挑选60 余个关键指标形成综合校情“十大指数”,让校长能掌握全局,学校事业发展形态趋势一屏统揽和一键调度。针对处长驾驶舱,全校各部门围绕规划、监管、评估、服务四大职能,选取核心业务领域的关键指标项搭建个性化数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而针对院长驾驶舱,则全面梳理2700余个子数据项,分主题一揽呈现。依托“三级链接”驾驶舱,学校校长办公会、网信领导小组会等重要决策会议已实现“系统汇报、数据说话”,三级数舱以数据驱动推进学校管理更加精准化、扁平化和透明化。

  实验数据是实验室的核心产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多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各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分散在从事实验活动的工作人员或研究生手中,对实验数据缺乏系统性管理和共享。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基于MVC技术为研究所的各大实验室设计并搭建了一个通用的科学实验数据共享平台,为实验人员提供实验数据资源在线上传、存储、发布、检索、查看和下载等功能。共享平台通用性较强,能实现很多类型、多种形式实验数据资源的上传和共享,还支持灵活的共享权限设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实验数据的备份存储空间,使实验数据的获取和交流更加便捷。

  通过人事管理系统实现对职工数据的动态管理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现有系统未能实现学生数据的集成共享,教师数据更新不及时,且缺乏对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构建了统一的人员数据总线,实现不一样人员的分级、分段管理,包括学生、职工、教学与教务管理人员、人事部门和第三方人员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等部门)。用户在不同的系统或功能模块完成账号的申请办理,审批过的账号推送到用户管理系统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作为院校MacRP系统的子系统完成了系统部署。通过系统研发和应用,学校实现了对各类人员及相关业务的线上管理。

  开放数据联盟链(ODC)是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大数据部主导研发,基于区块链的创新应用服务平台,面向科学数据中心构建数据联盟链,致力于为科技成果发布、确权和开放共享提供技术保障。ODC通过为每个数据中心创建联盟链节点,支持数据所有者、数据发布者、数据唯一标识、数据版本、实体数据摘要等数据上链。用户通过ODC能够直接进行数据离线或在线完整性校验,在数据仍存储在科学数据中心本地的情况下保证科学数据链上安全共享、一致性验证、数据追溯、版本管理、数据确权、使用记录和贡献量统计。以数据确权、数据追溯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推动数据可信共享和确权归属,为营造积极开放的数据生产流通使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高校数据共享场景与案例

发布日期:2025-04-08

  数字化转型中,应用场景很重要。对于数据共享而言,更是如此。如何创新应用场景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值得高校深入思考。

  近年来,我国在数据共享方面,尤其是科研数据共享、政务数据共享等的研究和实践很多。如何提升数据治理水平,破除数据孤岛,实现多维度的数据互通共享?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搜集了高校和科研机构一些不同规模的数据共享案例,多视角、多场景呈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存在缺乏管理、学科壁垒和潜力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等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层面的统筹部署下,北大社会科学部、北大图书馆、北大计算中心和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联合设计建设“北京大学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

  平台以人文社科数智化为核心特色,是一个综合型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以AI为牵引,存储和管理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场景的各类数据,着力于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转化,紧密围绕科学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精准支持,注重机制建设,营造开放的创新生态。

  2024年5月17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北大召开,标志着这一平台真正开始启动,未来将逐步向其他院校和社会各界有序开放,不断汇聚优质资源,扩大生态圈,发挥辐射力。

  学分银行作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有力抓手,能够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跨区域学分银行共享学习档案数据的程序比较繁杂,难以实现数据相互连通。为此,长三角学分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开发了“区块链 + 学分银行典型应用场景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长三角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均已部署区块链系统,形成了各地学分银行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可追溯且不可篡改的格局,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可信流通与人才跨域流动。

  长三角学分银行开通5年来,已成功实现了三省一市1520万名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档案的异地同存、共享互认,为长三角地区45所高校提供了学习档案大数据服务,为长三角地区12万余名本专科学生提供了学分转换,实现了长三角区域间终身学习成果互认互通。

  在数据共享应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一个至关重要且非常关注的话题。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构建了一套高效、安全、有效的主题库管理平台,实现了学校的数据资产化管理和有序共享。依据数据的用途及属性等信息对数据来进行了分类,将数据分为八大数据域,对同一数据域中的数据,按照具体数据内容做了数据分级,对敏感和重要级数据实现了按表级、字段级维度进行授权共享,以及按字段级的脱敏和加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在数据开放共享前,通过完整的申请、审批流程进行数据共享;在数据共享申请过程中,按照数据的级别签订相应的数据使用保密承诺,明确数据使用各个阶段的责任义务,以保证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安全性。

  武汉理工大学牢牢抓住“数据”关键要素,紧密围绕感知、分析、干预“三大要素”,一体化构建校长、处长、院长“三级链接”数据驾驶舱,充分的发挥数据驾驶舱辅助决策作用。面向校长驾驶舱,围绕学生、学科、教学、科研、人才等关键领域,挑选60 余个关键指标形成综合校情“十大指数”,让校长能掌握全局,学校事业发展形态趋势一屏统揽和一键调度。针对处长驾驶舱,全校各部门围绕规划、监管、评估、服务四大职能,选取核心业务领域的关键指标项搭建个性化数舱,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时刻做到“心中有数”;而针对院长驾驶舱,则全面梳理2700余个子数据项,分主题一揽呈现。依托“三级链接”驾驶舱,学校校长办公会、网信领导小组会等重要决策会议已实现“系统汇报、数据说话”,三级数舱以数据驱动推进学校管理更加精准化、扁平化和透明化。

  实验数据是实验室的核心产物,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多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各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分散在从事实验活动的工作人员或研究生手中,对实验数据缺乏系统性管理和共享。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基于MVC技术为研究所的各大实验室设计并搭建了一个通用的科学实验数据共享平台,为实验人员提供实验数据资源在线上传、存储、发布、检索、查看和下载等功能。共享平台通用性较强,能实现很多类型、多种形式实验数据资源的上传和共享,还支持灵活的共享权限设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实验数据的备份存储空间,使实验数据的获取和交流更加便捷。

  通过人事管理系统实现对职工数据的动态管理是高校数字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高校现有系统未能实现学生数据的集成共享,教师数据更新不及时,且缺乏对外来人员的统一管理。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构建了统一的人员数据总线,实现不一样人员的分级、分段管理,包括学生、职工、教学与教务管理人员、人事部门和第三方人员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等部门)。用户在不同的系统或功能模块完成账号的申请办理,审批过的账号推送到用户管理系统完成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系统作为院校MacRP系统的子系统完成了系统部署。通过系统研发和应用,学校实现了对各类人员及相关业务的线上管理。

  开放数据联盟链(ODC)是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大数据部主导研发,基于区块链的创新应用服务平台,面向科学数据中心构建数据联盟链,致力于为科技成果发布、确权和开放共享提供技术保障。ODC通过为每个数据中心创建联盟链节点,支持数据所有者、数据发布者、数据唯一标识、数据版本、实体数据摘要等数据上链。用户通过ODC能够直接进行数据离线或在线完整性校验,在数据仍存储在科学数据中心本地的情况下保证科学数据链上安全共享、一致性验证、数据追溯、版本管理、数据确权、使用记录和贡献量统计。以数据确权、数据追溯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推动数据可信共享和确权归属,为营造积极开放的数据生产流通使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