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么一问,是不是有点蒙?这很正常,其实在关于区块链的概念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所有的区块链都是一样的。
其实,区块链也分为不一样的“品种”。接下来搞清楚,不一样的种类的区块链都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假设原来有个原始的村落经常下大雨,到处都很泥泞,很难走。这时候,有一个村的人很聪明勤奋,自发地扛着锄头,修了一条石头路出来。那参与修路的人为了记录,就把一块块刻着自己名字的石头埋在地下,作为凭证。后来,临村的人也加入进来,这条路就越修越长。
大家发现,修的石头路特别好走之后,就在各家自己的门前也划地修起了路,但竖上一块牌子,“私家路,非请勿入”。接着,各个村子开始修自己的路,村里的路都是通的,但是,对临村就不开放了。
这个故事里,最开始的路大家都可以参与修建,也都可以走,就等于区块链里面的公链(Public blockchain)。
全世界任何人都能够直接进行读取,都可以参与这个共识过程的建设,比特币这些数字密码货币都是公链,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链。
那各家自己的路,当然就等于区块链里面的私链(Private blockchain)。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不开放的链,让哪些人参与是管理者自己决定的。比如说,你的公司有自己的区块链,就是私有链。
最后,每个村内部的那条路,自己村的人可以走,但和其它村子不通。这就是区块链里面的联盟链,也叫做共同体区块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哪些节点在一个联盟里可以参与共识,是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的。
这些区块链有什么不同,哪个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更广?现在市面上形形的区块链项目,到底是不是靠谱了。
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区块链是以分布式同步记账的方式,得到一个“不可篡改”的数据结构,形成共识,取得信任。所以,这个账本涉及的所有人都是这个共识里面的组成部分。因此,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所有人(N-1)替其中任何一个人(N)做担保的局面。
那么,这个链上的数据都是可以公开的,谁都可以访问,谁都可以发出交易邀请。换句话说,这个链的信息是全透明的,理论上也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当然也没有很好的方法界定产权和边界。这就是公链。
所以,公链是一个完全的开放生态,它会随着节点的加入而进行自我的演化和迭代。和自然界的热带雨林、寒带高原,各种生态是一样的,它是一个自我演化、迭代的过程。
听上去特别美好,对不对?这也是很多网络极客们最初的梦想,找到一种绝对平权、透明、开放的社会机制。
这种机制面临着技术上、制度上,以及人性上的很多摩擦。所以,直到目前,除了数字密码货币以外,公链没找到特别适宜落地的场景。
好了,有了公链,私链的概念自然就浮出水面了。和public(公)相对,私链是有主权,有边界的。比如说一个公司自己的区块链,就等于一个企业内部的分布式账本,访问权限是在这个公司手里的。所以,私链是有信用主体的,就是公司。因为有私有用户这么一个信用主体的存在,数据也能更改的。
从理念上,私链是反区块链的。因为区块链的理念是以开放体系的共识来构筑信用体系,一旦私有化、中心化、边界化,就等于失去了区块链本身的性质了。
所以,在很多网络极客的眼里,私链根本就不是区块链,它只是一个可以加密的扁平化的数据库而已。
那现在你发现有点尴尬了,公链特别难找到应用场景,私链又失去了去中心化的特质。那怎么办呢?
一种介于私链和公链之间的折中路线就出现了,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联盟链。
现在很多在商业世界里开发的区块链大多数属于这种链。比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联合12家跨国银行进行的一个区块链项目,叫贸易联动(eTrade Connect),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盟链。
那联盟链是做什么的呢?回想一下区块链的定义,它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叫数据共享。因为对链上的每个节点来说,数据都是可溯源、可验证的。现在你再琢磨一下,全球银行业的痛点在哪里?数据不能共享。各个机构因为商业竞争,数据是不共享的。所以,融资上非常容易被钻空子。
比如,你现在有1000万去质押,你在渣打银行质押了800万,然后又跑到汇丰银行去质押800万。所以,实际上你的总质押额已达到了1600万,远超于了你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了。
这种风险过载的情况,在全球的金融业是常态。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A股市场的股权质押危机中,这种数据不共享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那问题是,让各个银行去分享自己的核心业务数据,这不符合各个机构的利益,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和加密技术就分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整个链上的变动,每个节点都知道。但是,并不能一一地对应到各个银行。这就等于在增加行业透明度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护了各个机构的隐私。所以,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都在考虑这样的联盟链,希望可以在跨境支付、票据清算、客户征信、反欺诈,这些需要全行业验证的地方应用区块链技术。
所以,联盟链是什么?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行业区块链,或者局域链。在某个场景上运用区块链技术组成了一个联合共同体。在这个联合共同体中,因为应用场景你是事先已经确定了。所以,参与的节点也是有选择的。节点之间一定是有某种“共识”或者“合作”的链接。换句话说,联盟链像什么?联盟链特别像一种民主协商的治理结构,链上的节点因为某种利益而结盟,共同建立一种成本更低的信用关系。
比如说蚂蚁金服现在推动了一个联盟链项目,就叫“商品溯源”。这个服务很多搞海淘的人肯定有感受。
你在网上去海淘一件贵得发烫的奢侈品,或者是父母去海淘婴儿奶粉,这样一个时间段你最关心什么?LV是不是真的来自法国,奶粉是不是真的来自新西兰的牧场,对不对?
原来,我们依靠的是对平台的信任,对海关报关单这些单据的信任。现在你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啥东西都能作假。而我们个人要做验证的成本是很高很高的。
怎么解决这一个问题呢?现在人们就在想,能不能设计一种机制,让所有的海淘商品都上链。比如说一罐奶粉,从奶牛场开始的数据,到奶粉,到装罐,到物流运输,都在区块链上,所有环节的数据都经过验证,取得数字签名以后被存储入链,变成一个商品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好,当我们拿到这个商品的时候,一扫二维码,这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全部出来了。
这种多环节、多次验证的信息所构建的信用,自然比单一的平台信用要高得多,也靠谱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蚂蚁金服推动的这个联盟链是一个多维的局域链。而刚才说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这个联盟链是一个行业链。
但无论哪一种链,本质都是类似的。第一是部分地去中心化(行业内或者场景内)。第二,数据篡改的难度远大于私链,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更改。只要链上的节点能够达成共识。
区块链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整个的发展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现在看起来,联盟链可能是在这个前进道路中的一个折中的路径。
但是,联盟链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怎么协调联盟内部的利益,使得各个节点有留在链上的动力,这又是一个非常烧脑的问题。现在,很多商业机构,尤其是金融界都在这个方向上摸索前进,希望可以找到更大的突破口。
被这么一问,是不是有点蒙?这很正常,其实在关于区块链的概念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所有的区块链都是一样的。
其实,区块链也分为不一样的“品种”。接下来搞清楚,不一样的种类的区块链都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假设原来有个原始的村落经常下大雨,到处都很泥泞,很难走。这时候,有一个村的人很聪明勤奋,自发地扛着锄头,修了一条石头路出来。那参与修路的人为了记录,就把一块块刻着自己名字的石头埋在地下,作为凭证。后来,临村的人也加入进来,这条路就越修越长。
大家发现,修的石头路特别好走之后,就在各家自己的门前也划地修起了路,但竖上一块牌子,“私家路,非请勿入”。接着,各个村子开始修自己的路,村里的路都是通的,但是,对临村就不开放了。
这个故事里,最开始的路大家都可以参与修建,也都可以走,就等于区块链里面的公链(Public blockchain)。
全世界任何人都能够直接进行读取,都可以参与这个共识过程的建设,比特币这些数字密码货币都是公链,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链。
那各家自己的路,当然就等于区块链里面的私链(Private blockchain)。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不开放的链,让哪些人参与是管理者自己决定的。比如说,你的公司有自己的区块链,就是私有链。
最后,每个村内部的那条路,自己村的人可以走,但和其它村子不通。这就是区块链里面的联盟链,也叫做共同体区块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哪些节点在一个联盟里可以参与共识,是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的。
这些区块链有什么不同,哪个区块链的应用场景更广?现在市面上形形的区块链项目,到底是不是靠谱了。
前面的文章提到过区块链是以分布式同步记账的方式,得到一个“不可篡改”的数据结构,形成共识,取得信任。所以,这个账本涉及的所有人都是这个共识里面的组成部分。因此,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所有人(N-1)替其中任何一个人(N)做担保的局面。
那么,这个链上的数据都是可以公开的,谁都可以访问,谁都可以发出交易邀请。换句话说,这个链的信息是全透明的,理论上也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管理机构,当然也没有很好的方法界定产权和边界。这就是公链。
所以,公链是一个完全的开放生态,它会随着节点的加入而进行自我的演化和迭代。和自然界的热带雨林、寒带高原,各种生态是一样的,它是一个自我演化、迭代的过程。
听上去特别美好,对不对?这也是很多网络极客们最初的梦想,找到一种绝对平权、透明、开放的社会机制。
这种机制面临着技术上、制度上,以及人性上的很多摩擦。所以,直到目前,除了数字密码货币以外,公链没找到特别适宜落地的场景。
好了,有了公链,私链的概念自然就浮出水面了。和public(公)相对,私链是有主权,有边界的。比如说一个公司自己的区块链,就等于一个企业内部的分布式账本,访问权限是在这个公司手里的。所以,私链是有信用主体的,就是公司。因为有私有用户这么一个信用主体的存在,数据也能更改的。
从理念上,私链是反区块链的。因为区块链的理念是以开放体系的共识来构筑信用体系,一旦私有化、中心化、边界化,就等于失去了区块链本身的性质了。
所以,在很多网络极客的眼里,私链根本就不是区块链,它只是一个可以加密的扁平化的数据库而已。
那现在你发现有点尴尬了,公链特别难找到应用场景,私链又失去了去中心化的特质。那怎么办呢?
一种介于私链和公链之间的折中路线就出现了,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联盟链。
现在很多在商业世界里开发的区块链大多数属于这种链。比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联合12家跨国银行进行的一个区块链项目,叫贸易联动(eTrade Connect),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盟链。
那联盟链是做什么的呢?回想一下区块链的定义,它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叫数据共享。因为对链上的每个节点来说,数据都是可溯源、可验证的。现在你再琢磨一下,全球银行业的痛点在哪里?数据不能共享。各个机构因为商业竞争,数据是不共享的。所以,融资上非常容易被钻空子。
比如,你现在有1000万去质押,你在渣打银行质押了800万,然后又跑到汇丰银行去质押800万。所以,实际上你的总质押额已达到了1600万,远超于了你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了。
这种风险过载的情况,在全球的金融业是常态。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国A股市场的股权质押危机中,这种数据不共享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的。
那问题是,让各个银行去分享自己的核心业务数据,这不符合各个机构的利益,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和加密技术就分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整个链上的变动,每个节点都知道。但是,并不能一一地对应到各个银行。这就等于在增加行业透明度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护了各个机构的隐私。所以,现在很多的金融机构都在考虑这样的联盟链,希望可以在跨境支付、票据清算、客户征信、反欺诈,这些需要全行业验证的地方应用区块链技术。
所以,联盟链是什么?从某一种意义上讲,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行业区块链,或者局域链。在某个场景上运用区块链技术组成了一个联合共同体。在这个联合共同体中,因为应用场景你是事先已经确定了。所以,参与的节点也是有选择的。节点之间一定是有某种“共识”或者“合作”的链接。换句话说,联盟链像什么?联盟链特别像一种民主协商的治理结构,链上的节点因为某种利益而结盟,共同建立一种成本更低的信用关系。
比如说蚂蚁金服现在推动了一个联盟链项目,就叫“商品溯源”。这个服务很多搞海淘的人肯定有感受。
你在网上去海淘一件贵得发烫的奢侈品,或者是父母去海淘婴儿奶粉,这样一个时间段你最关心什么?LV是不是真的来自法国,奶粉是不是真的来自新西兰的牧场,对不对?
原来,我们依靠的是对平台的信任,对海关报关单这些单据的信任。现在你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啥东西都能作假。而我们个人要做验证的成本是很高很高的。
怎么解决这一个问题呢?现在人们就在想,能不能设计一种机制,让所有的海淘商品都上链。比如说一罐奶粉,从奶牛场开始的数据,到奶粉,到装罐,到物流运输,都在区块链上,所有环节的数据都经过验证,取得数字签名以后被存储入链,变成一个商品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好,当我们拿到这个商品的时候,一扫二维码,这样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全部出来了。
这种多环节、多次验证的信息所构建的信用,自然比单一的平台信用要高得多,也靠谱得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蚂蚁金服推动的这个联盟链是一个多维的局域链。而刚才说的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这个联盟链是一个行业链。
但无论哪一种链,本质都是类似的。第一是部分地去中心化(行业内或者场景内)。第二,数据篡改的难度远大于私链,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更改。只要链上的节点能够达成共识。
区块链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整个的发展道路一定是曲折的。现在看起来,联盟链可能是在这个前进道路中的一个折中的路径。
但是,联盟链也有自己的问题,就是怎么协调联盟内部的利益,使得各个节点有留在链上的动力,这又是一个非常烧脑的问题。现在,很多商业机构,尤其是金融界都在这个方向上摸索前进,希望可以找到更大的突破口。